您的位置: 首页  援疆干部风采

【援疆干部风采】六载援疆路 一生新疆情 --记华中师范大学援疆干部郑勇教授

发布日期: 2020-07-09   浏览次数 626

他被自治区授予第八批优秀援疆干部荣誉,并记三等功一次。

他三年援疆生涯结束后,又主动申请再次援疆三年。

2014年9月,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八批援疆干部,郑勇同志从华中师范大学来到新疆师范大学工作,在生命科学学院担任副院长职务

勇挑重担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郑勇副院长主要负责学院科研发展、学科建设、本科教学督导以及研究院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六年来,他把对边疆教育事业的热情持续保留在他熟悉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做好科研传帮带工作。

郑勇副院长当时分管学院科研工作,他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科研需求和实际困难着手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多方位指导教师融入科研课题组,建设了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课题组,沙漠藻治沙课题组,珍稀物种保护课题组等,先后召开了4个学位点的调研会,同12个青年教师一对一调研,制定了基金申请辅导手册,确定了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辅导的机制,先后一对一辅导多名青年教师填写科研项目申报书。

参加援疆教师培训班

充分利用援疆干部优势,先后邀请疆外专家和学院教授举办了15次科研项目申报辅导专场讲座,建立了学术研究会交流机制,先后开展了20多场学术交流会,大大增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2015年,仅有本科学历的55岁的艾克拜尔老师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让周围人很是惊讶。本来艾克拜尔老师也没想到申报,但郑勇副院长时常打电话、见面督促学院老师积极做科研,鼓励大家申请课题。艾克拜尔老师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那个寒假,艾克拜尔老师过得似乎很“痛苦”,一个月几乎没有休息,写了30多页的项目申报书,反复修改打磨,想着十年前也报过都没有获批,年龄又大了几度想要放弃。但郑勇副院长告诉他,你做了多年的研究有基础,这个研究没人做过,你千万不要放弃,还时常打电话督促他并帮着修改内容。就这样艾克拜尔老师坚持了下来,终于拿上了国家课题。他逢人就说郑勇副院长对他帮助很大,他说:“ 后来依托这个国家级项目,我又发表了多篇文章,拿上了科研特聘岗,现在还拿着科研特聘岗的津贴,还获得了评选教授的资格,如果不是郑勇副院长的督促帮助,我可能就放弃了。”

与评估专家合影留念

在这种氛围下,学院近三年新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0多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6个,特别是仅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田中平获得了国家基金青年项目,实现了学院国家青年科研项目的零突破。

赤子情怀  服务新疆科学研究事业

三年援疆期满时,郑勇副院长申请到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与学院同事合作在南疆阿克陶县建立了黑果枸杞专用肥实验基地那一年,沙漠藻研究院刚刚成立,所以郑勇副院长选择再次留在新疆。

他突出校区合作,努力推动沙漠藻研究院的建设。沙漠藻研究院从成立之日起,一切从零开始,从研究院实验室规划、设计到实验室的改造,郑勇同志牺牲了个人的暑假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保证了1200平米的现代化实验室如期竣工。2019年11月,郑勇同志负责申报了1项教育厅“沙漠藻生物治沙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点科研基地,经费共计800万元。

郑勇副院长说,研究沙漠藻,可以从事沙漠藻的风沙治理和干旱、半干旱环境改善及国土整治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科研发展,尤其对缺水严重的新疆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国家生态文明战略。

注重科研实践,与学院同事合作在南疆阿克陶县建立了黑果枸杞专用肥实验基地,并经常给学院青年教师分享科研成果和研究经费。2018年至2019年,他研究的黑果枸杞专用肥实验基地推广到200亩地,期间发表了7篇核心期刊论文和1篇SCI论文。他在《我与南疆有个约定》一文中写道:“我对南疆这块土地的感情在发酵,在升华……三年援疆路很短,一生援疆情很长。很长有多长?有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站在阿克陶和英吉沙的分界线上,化成了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腐的胡杨。”

考察途中

所以他一直尽快落地新疆地方特色的科研成果,让科研论文产自实验室里,写在新疆大地上……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博士点申报工作

博士点申报和一流本科专业申报是学院“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点,也是学院顶层规划的基本依据,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工作主要围绕着博士点申报工作进行规划和展开,郑勇副院长先后联系了10个博士点专家评委,向专家评委介绍了学院的科研发展情况,期间整理了不少有价值的专家意见,学院采纳了20条意见建议,为学院进一步申报博士点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还针对一流本科专业的申报书,提出了20余条意见被学院采纳,促进了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的立项建设。

牵线搭桥  发挥援疆干部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郑勇副院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作出了较大贡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从2017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签订了生物虚拟仿真实验室共享协议,并为新疆师范大学生科院的师生开放仿真平台。2019年,继续为学院教师开放虚拟仿真平台,大大推进了学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进程,也为学院教师开展生物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与班子成员积极探索与内地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最终实现了和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奥赛培训共享机制目前已经培养和接收了2名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奥赛联合培训为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内部奥赛培训参考资料,极大地推动和支持了学院承担的全国生物奥赛新疆地区实验培训工作。

年来,在郑勇副院长和学院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邀请了邓子新院士等30多个疆内外专家,举行了30余场学术讲座,共有2500名教师和学生聆听了讲座,对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在疆期间,他还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在交往中做好民族团结积极参加“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与10名同学开展结对子、交朋友,做结对同学的知心人和好朋友,经常深入学生社区,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主动援助经济困难学生,关心生病学生,先后资助学生2000多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援疆干部的使命和人民教师的责任。

和学生在一起

岁月苍狗,白驹过隙。谈及即将完成的两批次六年的援疆工作,郑勇说:“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新疆这片热土,与各族干部师生在一起学习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无悔自己的选择,为祖国守边疆既是一个援疆干部的神圣使命,也是个人生命中的高光时刻。”诚如郑勇所言,他用六年的时间践行着一名援疆干部的初心和使命,他其他所有援疆干部的奉献精神正如新疆的一株胡杨,把绿荫献给大地,而根早已深深扎入了这片热土中。

 信息、图片来源:组织部   编审:宣传部